10月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這也是本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最后一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以“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為題,提出啟動建設涉及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居住,就業崗位增至約65萬個的北部都會區建設規劃。同日,特區政府公布了《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10月8日,林鄭月娥在接受深圳媒體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可以想象深圳香港這個雙城故事,將會在未來再上一個新的臺階。”10月9日,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國勛就此接受了記者在線采訪。
從香港遠眺深圳。鄧飛 攝
歷史的必然選擇
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并有6個處于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為何如此規劃北部都會區?劃分的依據又是什么?10月9日下午,劉國勛在接受深圳晚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說明。劉國勛表示,對于北區及元朗方面的相關規劃一直都有,但由于歷史原因,深港兩地之間在北部一直存在未發展區域。從地理位置上看,北區、元朗部分區域與深圳以深圳河相連,北部都會區擁有7個跨境口岸,其中4個口岸是跨境陸路口岸,直接與深圳接壤,是香港境內促進深港合作和聯系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此次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毫無疑問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對于深圳和香港來說都是巨大的機遇。
同時,劉國勛對于深圳地區沿口岸經濟帶(羅湖、福田、南山等區域)發展表示看好,在他看來,深圳與香港同頻共振,攜手發展口岸經濟帶,對于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劉國勛表示,香港近年來的房屋供應、經濟轉型壓力較大,而北區土地資源卻是一直待字閨中,亟待高品質的開發和利用。
劉國勛告訴記者,設立北部都會區是與國家的發展大局相契合的,同時也將為香港謀劃出新的發展機遇,深度釋放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框架下的發展潛力。此外,香港主動地、有規劃地開發河套地區,在重視保育的同時兼顧發展,確實做到了相得益彰。
“這次在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上,深圳和香港勢必會進一步提升合作的力度、合作的品質、合作的效率,催生更加完善的合作機制。”劉國勛說。
大灣區經濟的新引擎
《發展策略》所提出的在北部都會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規劃也引起各界的熱烈反應。
據了解,北部都會區建設將充分利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后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的用地規劃,將增加共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將以此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集聚效應。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也明確提出,要令“再工業化”植根香港,并與深圳乃至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相輔相成,使創新科技成為香港新經濟動力,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在劉國勛看來,如何迅速完善配套相關法律、產業政策的銜接,完善高效協調機制,建立與深圳政府層面更為有效的溝通,最終提高發展速度是新田科技城乃至整個北部都會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新田等地其實具有一定的創科基礎,但按照《施政規劃》來看,提供如此多的工作崗位需要政策層面的更多支持。這個政策既有香港本地的政策推動,還需要有中央的政策支持和深圳方面的無縫對接。”劉國勛說。
劉國勛對此做了進一步解釋,他說,近年來,香港致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推動再工業化。香港多所大學的基礎科研實力雄厚,通過轉化和應用,可為香港的再工業化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2022顯示,香港有5所大學躋身全球百強。
劉國勛告訴記者:“香港跟深圳要發展起來,必須跟國家發展大局相契合,此外,我還認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情感上的互聯,這一點非常重要。”
深化深港合作
在本次《施政報告》中,“深圳”“前海”“深港口岸經濟帶”等涉及深圳及深港互動的關鍵詞出現非常頻密。
林鄭月娥更是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我們最好的合作伙伴是深圳。”這一表態再次讓深港兩地的關系成為各方討論的熱點。
10月8日下午,深晚記者對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文雅靖博士進行了專訪。文雅靖說:“我認為深圳和香港就像兩個齒輪,一直處于咬合狀態,相互匹配。四十多年來,深圳和香港一直各取所需,各施所長。”
文雅靖認為,此次《施政報告》出爐,特別是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提出,對于深港兩地而言都是重大利好消息,尤其對于河套地區創科產業發展增速,為深港兩地科創公司交流互動,建立雙總部或與香港科研機構協同發展打通了關節。
通過《施政報告》已經可以初步看到深港口岸沿河經濟帶的雛形,文雅靖相信,未來深港口岸經濟帶會是香港與外界合作的典范。
內容來源:深圳晚報
記者:余瑤
原標題:《香港相關人士:設立北部都會區不僅是經濟,更是情感的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