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建議創新深港口岸通關模式,擴大深港口岸“一地兩檢”和24小時通關適用范圍。深圳市口岸辦表示,根據口岸現有條件,將在逐步推動深圳灣口岸旅檢小車通道24小時通關的基礎上,推動旅檢24小時通關;并在皇崗口岸貨檢取消后,推動深圳灣口岸貨檢24小時通關,最終實施深圳灣口岸全面24小時通關。未來蓮塘口岸開通后,視口岸通關需求研究是否啟動24小時通關。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推進,前海深港合作區和深圳總部基地的建設進入了關鍵階段,深港之間更加緊密的經貿、文化、人才交流必將迎來超乎以往的客流、物流需求。為此,近年來,廣東省和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在不同的場合提議延長口岸通關時間,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
深圳市口岸辦表示,口岸的開放,延長通關時間,實現口岸24小時通關屬國家事權,能否最終實施取決于上級有關部門。此外,口岸的建設與使用,深港兩地口岸是對等的。因此只有在深港雙方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
據有關部門的研究,深圳部分口岸受制周邊配套的制約,不宜實行開通24小時通關。例如羅湖口岸和福田口岸屬于鐵路口岸,每天晚上需要停運一定時間開展車輛等檢修維護,以確保通關時段安全,建議不推動24小時通關。文錦渡口岸及沙頭角口岸本身口岸通關量有限,也不建議推行24小時通關。

深圳灣具24小時通關條件
口岸辦指出,在目前已有陸路口岸中,深圳灣口岸開通時間最晚,場地相對較大,比其他陸路口岸更具實施24小時通關的條件。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圳灣口岸啟用時間的批覆》,2007年深圳灣口岸開通前計劃實行24小時通關,考慮通關旅客流量問題,經深港雙方商定報國務院同意暫行6:30-24:00通關,如要推行實施24小時通關,審批手續較其他口岸更為便捷。
深圳灣口岸面積117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市陸路口岸中面積最大的,有實施改造的空間,設施設備也較新,可以為實施24小時通關提供較好的基礎條件。按照深圳市交運委的規劃,2024年將關閉皇崗口岸的貨運通道,現時的12000左右輛次的貨運車輛,65%-80%將分流至深圳灣口岸,屆時,新增深圳灣口岸貨運24小時的通關模式存在可能性。
而隨著深圳、廣州兩地同際航班的不斷增加、蛇口國際郵輪母港的多樣化航線的投入及前海建設的推進,深圳灣口岸實施旅檢24小時通關也有必要性。
灣區發展呼喚口岸全天候開放
有深圳學者認為,在皇崗口岸探索24小時通關后,延伸到其他口岸,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流通性起到了便利的作用,是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重要指標。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泛珠”合作的推動,將聯手周邊城市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經濟,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推動區域內更多的金融、物流、法律、會計、建筑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入駐大灣區,深港兩地人、財、物等要素的自由流動需求將更加迫切,增設“24小時”通關口岸,實現口岸全天候開放,使粵港交流更為快捷、便利。
增設“24小時”通關,是深化深港口岸合作,推動口岸通關不斷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具體措施之一。使深港口岸適應深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需要,促進區域要素資源整合及功能和政策的高度集成,消除深港要素往來的制約,發揮兩地各自的優勢,促進共同發展。
他還指出,隨著香港內地居民往來的密切,兩地居民跨境需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通關時間的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加,這就要求口岸在通關時間上為旅客提供更自由的選擇空間。
全日通關 便利兩地上班族
隨著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臺的發展,深港兩地的合作也愈發頻繁,越來越多的項目被香港的創業者帶來深圳。憑藉供應鏈完整,市場廣闊的優勢,深圳吸引了大批香港高層次人才前往。
某深圳公司的研發部經理,持續了五年的跨境生活。由于平時從事科研工作,加班是常態,他需要每天往返深港兩地。雖然公司位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但由于福田口岸的通關時間截止至22:30,羅湖口岸成為了他經常過關的關口。
總是搭乘羅湖口岸最后一班車的他,自然贊同通關口岸范圍擴大,與此同時,他也建議加開點對點跨境巴士。該研發部經理表示,公司里有7個同事都需要每天往返深港兩地,而科研工作加班也是日常,如果跨境時間得以縮短,對他們而言將更為便利。“公司同事每天往返平均超過2.5小時。因為大家在香港住得都比較分散,九龍和新界都有,最遠的同事住在港島香港仔,過來深圳單程都要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