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專家團在港考察的范圍甚廣,涵蓋疫情防控的全鏈條,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環節都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聯系香港與內地的口岸成為考察重點,兩地健康碼的對接也被納入討論。
11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公開表示,專家團來港檢視防疫措施,對于日后免隔離通關是“向前走了一大步”,可謂“通關在望”,他希望專家考察后提出意見,特區政府改善后很快便可通關。
目前,從中國內地前往香港的人士需要接受14天集中隔離,已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士也需要接受7天隔離。盡管有“回港易”“來港易”等措施,仍給往返內地和香港的旅客帶來較大時間和經濟成本。從香港前往中國內地,一般需要接受約21天的強制隔離檢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專家金冬雁告訴《財經》記者,香港本地已經長期零確診,防疫措施被證明有效,通關的條件已經具備。
此前,有香港媒體指出,香港將于12月2日通關,引起廣泛關注,但也有觀點認為12月初通關不現實,還需要更多準備。
香港旅游發展局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以前,2019年全年的內地訪港旅客有4377萬人,而2021年1月-9月的內地訪港旅客人數僅為4.6萬人,是正常年份同期的0.1%。
通關籌備緊鑼密鼓
據香港特區政府消息,內地疫情防控專家團于11月20日抵港,考察香港疫情和防疫工作,23日宣布完成四日考察。本次考察被外界認為是通關前的準備工作。
此前,香港特區政府于9月26日進行兩地對接會議,又在11月2日進行視頻交流會,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在11月23日表示,第二次通關對接會議將于25日在深圳舉行。
訪港內地專家團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成員包括港澳辦交流司副司長劉文達、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廣東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劍峰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管向東等。
抵港后,內地專家團考察了口岸、醫療、檢疫、個案追蹤等單位和設施。最先考察的是香港國際機場,了解機場外防輸入、致力減低病毒輸入香港和內地的工作,包括內地和國際航班的分隔措施、機場員工已接種疫苗及接受加密檢測的要求。之后到了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考察旅客及貨車的檢疫、出入境手續和清關安排。
四天時間里,內地專家團還到訪檢疫酒店、社區檢測中心、貨柜碼頭、學校、藥房等地,與工作人員交流和分享經驗,還考察了“安心出行”App使用情況等。
“安心出行”App用于儲存在港人士的出行記錄,目前人流聚集較多的公共場所如商場、食肆等均要求到訪者使用該App進行登記。
安心出行App
來源:安心出行App網頁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李家超表示,內地專家團訪港對推進兩地有序通關起建設性和積極作用。專家團連日不停考察不同單位和設施,兩地專家和抗疫人員得以交流,有助增進雙方對情況管控和措施的了解。
另外,國家衛健委大數據辦公室代表于訪港期間與創新及科技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舉行會議,討論香港健康碼系統的設計、運作和資訊保安,以及香港健康碼與粵康碼對接的準備情況。
內地專家團考察天水圍醫院
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目前,根據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入境事務處等部門的規定,從中國內地前往香港的人士需要接受14天集中隔離,已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士也需要接受7天隔離。盡管有“回港易”“來港易”等措施,仍給往返內地和香港的旅客帶來較大時間和經濟成本。
“回港易”指的是,香港居民如在14天內未離開過內地、港澳,且未到過風險地區,則從內地返回香港時,只需三天內核酸陰性結果即可豁免檢疫。“來港易”則讓14天內未到過廣東省和港澳地區以外地方的非香港居民,可以憑三天內核酸陰性結果豁免檢疫。
一方面,滿足這些條件的旅客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盡管滿足條件的旅客從內地前往香港不需要隔離,從香港回內地時仍需隔離,隔離時間依各地規定而定,通常需要14天集中隔離和7天居家隔離。
香港旅游發展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的內地訪港旅客有4377萬人,2019年1月-9月的訪客量為3692.9萬人。到了2021年,1月-9月的內地訪港旅客人數僅為4.6萬人,僅為往年同期的0.1%。
2019年-2021年中國內地訪港旅客數量
來源:香港旅游發展局
囿于強制檢疫的要求,內地與香港的經濟、人員交流大幅減少,不僅給香港經濟、內地企業的國際業務帶來沖擊,也給跨境家庭、學生、商務人士等群體帶來諸多不便。
也因此,從2020年5月開始,林鄭月娥就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及放寬邊境檢疫的可能性,互認健康碼等措施也被一再討論。然而,由于新冠疫情反復無常,通關從未真正實現。
內地和香港相關部門近期的一系列關于通關的交流,頻次和深度、廣度前所未有。
11月23日,林鄭月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表示,香港與內地將于11月25日在深圳就通關舉行第二次會議,進一步商討兩地通關細節。
有望于12月實現通關
“本次通關的希望應該較大。”金冬雁告訴《財經》記者。他認為,香港已經較長時間零本土病例了,通關根本沒有任何問題。
香港特區政府公開資料顯示,從今年5月開始,香港就幾乎不再出現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個案,每日僅有零星輸入個案,絕大部分都在隔離酒店接受強制檢疫時被發現并送院治療。
香港確診/疑似的2019冠狀病毒病個案流行病學曲線圖
來源:香港特區政府“同心抗疫”網站
與此同時,香港的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也取得良好成效。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1月23日,香港已接種超過930萬劑次新冠疫苗,已接種第一針的人口達到470.9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69.9%,已接種第二針的達到450萬人,占66.9%。近期每日接種的劑次超過1.3萬劑。
這一接種率略低于鄰近的廣東省。根據廣東省衛健委公開信息,截至11月4日24時,廣東省累計接種2.17億劑次,共有1.04億人完成全程接種,按照廣東1.26億常住人口計算,全程接種覆蓋率為82.52%。
深圳市衛健委曾指出,一般而言全國接種疫苗人群規模達到70%-80%就能構建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斷病毒大范圍傳播和流行。
不過,林鄭月娥表示,截至11月22日晚,首劑疫苗接種率仍未達七成,而要達至通關及與海外免檢往來制造條件,本港疫苗接種率仍需大幅提升。她呼吁未接種疫苗人士,履行公民責任,同時希望隨著科興疫苗接種年齡下降,可提升學生接種率,為早日恢復全日課及課外活動創造條件。
在本土病例長時間清零的情況下,外防輸入成為了防疫重點,其成效與能否通關息息相關。目前,香港政府將從海外地區分為高、中、低風險,美國、英國、俄羅斯、印度等25個國家均為高風險地區,其余為中風險區,沒有國家被歸為低風險區。
按照香港特區政府的規定,從高風險區抵港的人士,需要在登機時出示疫苗接種記錄及72小時內核酸檢測證明,抵港后需在指定酒店強制檢疫21天,期間接受6次核酸檢測,抵港后第26天還需要到社區檢測中心強制檢測。從中風險區抵港的人士如未接種疫苗檢疫要求與高風險區基本一致,如已接種則隔離時間減少到14天。
此外,一直以來備受質疑的外國地區抵港人士豁免檢疫政策近期也已收緊。香港政府宣布從11月12日全面收緊豁免檢疫安排,取消了絕大部分豁免類別人士到港后免檢疫的安排,只保留維持香港社會運作及市民生活所需的豁免類別,如跨境貨車、航機機組人員、政府人員等。
在此之前,船員、部分法律執業者、合資企業人員、部分金融行業人員等48個類別的人士均可豁免強制檢疫,只需到港后接受核酸檢測,如今減少至8個。
“我們已長期社會零確診,也證明有關措施是成功的。”金冬雁對香港的防疫措施如此評價。他建議,內地在通關的判斷上可以更自信。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11月4日曾表示,中央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恢復內地與香港“通關”的問題,一直與特區政府保持密切溝通,“雙方正相向而行,兩地恢復“通關”的工作正有序推進”。
有香港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指出,香港通關大致會在12月2日,這在互聯網引起了熱議。
不過,香港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12月初通關“絕無可能”。他提出:“安心出行App仍未普及到全港所有食肆,還在等更多長者落實智能手機安裝,預計還要一周。要確保大部分人回內地時有‘安心出行’記錄,至少也要14天的記錄,內地衛生部門才放心。所以最快也要到下個月中,最有可能是12月底(通關)。”
香港政府行政會議成員、政黨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林健鋒21日表示,內地專家團考察后,估計很快可以作出通關決定,期望在本月底或下月初有好消息公布,年底前進行局部通關。他建議通關初期設定配額,例如每周1000人,容許商務人士及有恩恤需要居民免檢疫往來。